![]() ARTICLES ![]() ![]() |
22. 从好学生怎样接近钢琴家的水准?
我在听比赛时,常发现那些年轻的学生们所演奏的曲目无论从难度、触键的干净和速度上,比大钢琴家们演奏的CD几乎不相上下,例如李斯特的《钟》或《第六狂想曲》或肖邦的《英雄波罗乃兹舞曲》,我的好学生们几乎在12-14岁就弹完了,那么他们与伟大的钢琴家们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?当我们仔细研究CD时就不难发现,学生们在音色和处理上仍与大钢琴家有明显区别。於是,我与学生们不断地改进,当自以为不错了的时候,再听CD时,又不断发现新的不足之处和新的心得,於是我和学生们都进步了。最后,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做出不同处理,学生们终于一步步接近好的水准了。 偶然一次,我与旅欧著名的指挥家弟弟聊天,他说当他订下一个演出合同,而这个作品他不熟悉的时候,他马上到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借阅5个著名指挥家指挥的同样作品各听五遍,然后订出自己更喜欢的风格多研究几次,最后他说:“此时,我终於决定什么地方我同意、什么地方我不同意或认为应该怎么样?”于是,他开始创作了。 我听后不禁回答,我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钢琴,可见英雄所见略同。 那么从学生到钢琴家的最后一步是什么呢?是标准的高低和审美观。此时最能看出老师与学生的水平,如自己认为“够了、满意了”,就永远上不去了。 但从另一方面讲,那为什么有一流钢琴家和二流钢琴家的区别呢?难道二流钢琴家是因为比一流钢琴家练习时间少,或是技术不熟练吗?当然不是。这种“瓶颈”或水平的区别有时一生都无法突破,但孜孜不倦的研究,例如从弹钢琴深入到作品分析,从听钢琴到听交响乐和声乐,特别是研究姊妹艺术,例如美学、绘画……会大大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。同时学习弹琴先学会做人,这古训是绝对正确的。内心境界高,音乐的表现水平也就高。很难想象一个钢琴家同时也是小偷或是占小便宜的吧。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是忘掉自己投入音乐。如果学生比赛前总是在想,赢了有什么奖赏、输了爸爸妈妈罚自己什么,是根本无法弹好琴的,因为作曲家在创作这作品时没有人在他旁边计较输赢金钱,所以你自己在演奏时加上这些“料”当然就“走味了”。 其实我在教学时,注意到好学生上课时有时也可成为钢琴家,这关键就是古希腊,古罗马的伟大的诗人们在创作时所陷入的“迷狂”状态,正像火山爆发时在巨大的压力下(内心先充满音乐)而忍无可忍不可阻挡地喷发(演奏)出来才是好的音乐和演奏。当上课时学生接近这一点时,我告诉他:“你与钢琴家的区别其实薄得像张纸,突破了就是钢琴家,突不破就永远是学生。”于是,我又唱又跳,启发、引导,大喊大叫,总之无所不所不用其极。突然,奇迹出现了!那作品变得高贵,纯真,旋律烫如岩浆喷涌,恬静如潺潺溪水,我被带到眼前出现画面,电影,故事…..恋人的对话,林间的鸟语……我知道,这学生的演奏,此时快要成功了! 一曲结束,我瘫倒在椅子上说:“你把我帮你找到的feeling变成你自己的就成功了。”然后拍拍学生的背:“回家吧,好好练,这一次上帝对你微笑了!天堂的门向你开了一道小缝!钻进去!冲!” |